/资讯中心/趋势研究/互联网金融引爆农村金融市场

互联网金融引爆农村金融市场

发布时间:2018-08-29 分类:趋势研究

渠道下沉正在成为互联网创企们的下一战场,更何况是人口广袤的农村金融。

但很奇怪,这个领域虽说有政策上的支持,也不乏互联网巨头的身影,论热度却比不了“风头正盛”的P2P网贷,论受欢迎程度也比不上潜在需求量巨大的互联网消费金融

第三方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,2018年上半年以农村金融为主要业务的P2P网贷平台至少有77家,较高峰时期的300多家削减了大半部分,这个领域参与者多但洗牌期也快。不过与2018年初的71家相比,数量算是小有提升。

这说明,农村金融这片领域依旧受到部分资本的青睐。不然爆雷之前的草根金融,也不会在获得23亿元融资之后高调宣布要进军农村金融市场;以及专注于农村出行领域的什马金融,近期获得C融资之后宣布开启新的战略布局,全面向农村四轮新能源出行产业进发。

这个领域到底有何种吸引力,使得一批又一批的玩家进入?又具有什么样的魔力,导致行业没有获得大规模的增长?

互联网农村金融的“易”和“难”

2014年,是农村金融创业开始觉醒的一年。比起其他早已被互联网渗透的创业领域,互联网对农村金融这个创业板块显得有些后知后觉,但这不妨碍其在近几年受到创业者的垂青。

要说这个领域有什么吸引力,大概就是占总人口46.3%,即近8亿的人口数量,加上一系列的政策扶持,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着良好的态势。据预测到2020年,我国“三农”互联网金融的总体规模将达3200亿元。

政策有了,潜在消费群体规模也很庞大,还不是受人青睐的重点。农村金融吸引互联网企业的魅力在于,这个市场有着无限的增长潜力,比如农村用户对信贷、消费金融的需求是日益增长的,但金融服务的渗透率却不高,这才是核心所在。

令许多创业者没有想到的是,这个市场的复杂程度却远超想象之外。

与传统农村金融的发展痛点一样,阻碍互联网农村金融发展的依旧是风控问题。具体表现为,农村金融的风控还未实现标准化发展。不同于城市标准化的风控模型,企业们对农村的征信基本上还处于空白期,起因在于农村用户群体缺乏抵押物,以及企业缺乏农民交易、消费等关键数据。

又由于互联网对农村金融的渗透深度有限,长期以来,个人信息没有进入征信系统的农户大有人在,信息上的不透明、信用信息的缺乏,对建立标准化的风控模型是极大阻碍。

要想建立标准化的信用体系,创业机构必须从线下采集开始。奈何还未尝到农村金融的甜头,现实就给这些创业者无情一击,碰壁的正规金融机构并不少。一是线下采集成本高,二是农村市场中如涉农项目等抗风能力低下,凭少数企业的单薄力量难以垒起这座风控大山。

今年6月份数据显示,P2P网贷中涉及农业的贷款整体成交情况低迷,77家平台中实现环比正增长的仅有区区6家。事实上,信贷成交情况不乐观并非农村市场没有需求,主要因素还是平台风控的不到位,平台对贷款的发放要更为谨慎一些。

也就是说,这又是一个长期被看好,但短期内难以发展起来的金融行业。

这里有个及其鲜明的特点,互联网农村金融在各个细分领域都有创业者,但同类竞争者却不多。

互联网农村金融的风控时代正在一步步靠近

这是一个消费升级的时代,即使是处于风控弱势地位的农村金融也正加快前行的步伐。

不同的是除了蚂蚁金服和京东金融等少数头部玩家外,其他金融机构似乎很难从中获得真正的一席之地,互联网农村金融未来的发力点也似乎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向。可喜的是,伴随着互联网向农村渗透进程的加快,以及农村自我互联网化的革新进程,互联网农村金融未来势必会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市场。只是这个万亿级的市场是由互联网巨头扛起,还是有众多中小机构的参与,还是一个未知数。

整体而言,虽说目前互联网农村金融平台的交易数据在逐年增加,但比起市场万亿级的需求,不论是平台数量还是交易数据,都显得有些少。再把目光聚焦到未来发展上,要想将互联网金融这股新鲜血液完全输送到农村,风控依旧是最大的阻碍,这也是许多金融机构望而却步的原因。

综合以上解读,农村金融这个领域,手上没有两把刷子的互联网企业轻易不敢尝试,如果没有摸索出合适的发展新模式,参与机构也很有可能将自己困死其中。还有一点值得深究,风控能力低下这个农村金融发展的最大阻碍,传统金融机构这么多年都没能解决,互联网企业的进入是会将市场搅得更加混乱,还是会促进标准风控模型向统一化发展?

不利的一面在于,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加入,无形中加重了农村金融市场的不安全因素,可能使农村成为金融理财诈骗案高发区,给农户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;良好的一面在于,在多个金融机构的积极参与下,目前的互联网农村金融已经探索出了多种风控方式,如加盟商模式、供应链金融模式、土地经营权抵押模式等,再加上互联网的技术加持,农村互联网金融的风控能力正在一步步加强。期待在不久的将来,互联网机构的加入能早日引爆农村金融市场。